時間:民國六十三年七月班長高中畢業那一年暑假。
地點:屏東市農會二樓券商營業廳(跟一位長輩親戚學習股票、他住屏東、我只好每天搭火車到屏東看盤)。
以下是當時營業廳的概況描述:
一、如何看盤:
當時沒有電視牆、只有一塊像教室般的大黑板、上面印著上市公司的名稱、名稱下面有二小格、一格是買進價、另一格是賣出價。
黑板前面站著一位寫字小姐、一手拿板擦、一手拿粉筆、頭帶耳機(當時的報價系統是中廣的播音報價)、只要價格一變動、即馬上擦掉價格寫上新的報價、每一小時輪班一次。
當時是人手一台小收音機、現在則是傳訊王。如果你沒聽過收音機報價系統、包準你前三天聽不懂它在說什麼、因為唸的很快。
當時只有五、六十家上市公司、且面額皆不同(現在是面額皆統一10元)、我記得台塑當時每股市價七、八十元(每次下單最小單位100股)、大同1.4552元(小數點後面4位數、每次下單最小單位10000股)。
二、如何下單:
類似現在的全額交割股制度、寫好價格單連同存摺、交由營業員審核無誤後、再將價格單交給報價員、將價格報到台北證券交易所(此報價員類似現在的電腦價格輸入員、當時以人工撮合、故每一證券公司須派員至證交所設櫃、類似現在的匯市報價、每一銀行皆派員至匯市交易所一樣)。
報價員頭帶耳機麥克風、以口述無線電傳送至台北。
三、如何知道是否成交和交割:
報價員後面有一塊小黑板、分二格、一格買進、一格賣出。如買進成交會在買進欄寫上你的帳號、如賣出成交會在賣出欄寫上你的帳號。該券商每日約成交30-50筆。當時尚未有集保,全部以現股交割。
四、資訊來源:
當時的平面媒體只有價格表、沒有K線圖、故個股K線圖必須收盤後用錄音機錄下最後一盤收盤價、自己再以手工邊聽邊繪製個股K線圖、至於大盤K線圖券商營業廳有張貼、也是以手工繪製、上欄大盤K線圖、下欄成交量。
長輩隨身攜帶一把尺、他告訴我當K線和成交量距離最接近時即是買點(底部爆大量、故兩點距離最短、當時書店幾乎沒有技術分析的書籍。)
這是我一個月來唯一學到的技術分析。(用尺量距離)
五、成交量:每日約2-3億。
時間一轉眼近37年、現在的股票市場和以前相比、真是不可同日而語。
- Nov 21 Sun 2010 13:38
“古時候" 的股票市場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